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正十二律(2/3)

作品:《我的系统不正经

以律管为例,律管发出的声音,由其固有频率确定。

频率与声 长成反比,而声 长与律管长度成正比。

因而律管的频率,与管长成反比。

当律管管径不变时,律管越短,其频率越高,发出的音调越高。

相应的,当律管长度减小一半时,其音调相应提高一个八度。

所谓「八度」,即相同唱名的两音之间的音程。

如1(中音)、2、3、4、5、6、7、1(高音)即为一个八度。

….

周公旦撰《周礼》,其中「春官宗伯第三·典同」载「凡为乐器,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」。

即乐器的发声,以十二律来确定度数。

「十二律」为古人定出的声律准则。

即以黄钟律为标准音,将一个八度,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。

吕不韦等撰《吕氏春秋》,其中的「仲夏季第五·古乐」记载了十二律的起源。

黄帝令乐官伶伦创作乐律,伶伦从山谷中取来竹子,截取三寸九分的一段而吹之。

他将其发出的声音,定为黄钟律的宫音,并以此为基准,制作了十二根竹管,对各管发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。

黄钟作为十二律的基准,与古人对度量衡的认识密切相关。

据《汉书》卷二十一(上)记载:衡量长短的「度」起源于黄钟律管之长,衡量容积的「量」起源于黄钟律管之容量,衡量轻重的「权」起源于黄钟律管之重量。

黄钟音律一旦确定,就不随人改变。

相应的,黄钟律是起始音律,其他音律基于黄钟律而生成。

有现代学者认为:以黄钟律管作为度量衡基准,就相当于以声 长定义基准长度。

另先秦古籍《管子》「地员第五十八」载有「先主一而三之,四开以合九九,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」。

根据这段话的描述,黄钟音律的律数取值为:1x34=81。

《吕氏春秋》之「季夏纪第六·音律」载有:「黄钟生林钟,林钟生太蔟,太蔟生南吕,南吕生姑洗,姑洗生应钟,应钟生蕤宾,蕤宾生大吕,大吕生夷则,夷则生夹钟,夹钟生无射,无射生仲吕。三分所生,益之一分以上生。三分所生,去其一分以下生。」

这段话说明了十二律的生成方法:将基准音律度数三等分,再增加其中的一等分,即可向上生出新律;

如减少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
《我的系统不正经》 最新章节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正十二律,网址:https://www.bqg22.org/216/216122/1463_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