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百一十四章 目标是星辰大海!(下)(2/9)

作品:《走进不科学

理论上认为白矮星的质量小于4个太阳质量,它的半径大约为太阳半径的百分之一,属于一种末期天体。

例如咱们的老邻居太阳,在经过红巨星等一系列的变化后,最终就会变成一颗白矮星。

如果把太阳比作一个正常人,白矮星就相当于只有你脚趾那么小儿,重量却和你相当,密度之高可见一斑。

第二个致密天体则是黑洞,黑洞的质量可以跨越很大的量级,从几倍太阳质量甚至到几亿个太阳质量范围都有。

根据黑洞质量的大小,天文学家把黑洞分成了恒星量级黑洞、中等质量黑洞和超大质量黑洞。

至于第三个致密天体嘛

便是中子星。

它的质量比白矮星大一点、其质量在4个太阳质量到2个太阳质量范围之间。

但其半径大约只有太阳半径的十万分之一,也就是10km左右。

如果用之前的例子举例,就相当于一颗细胞与正常人的体重相同。

同时很特殊的一点是。

中子星这个概念的提出比较复杂,还涉及到了奥本海默以及其他几个人的恩怨:

中子这玩意儿被查德威克在1932年发现,接着1933年的时候,毛熊物理学家朗道就提出有一类星体可以全部由中子构成。

朗道也因此成为首次提出中子星概念的学者。

不过朗道提出的中子星模型存在很大问题,可以说除了名字和中子结构外,与实际的中子星出入很大。

他的模型更多偏向于发现了中子这玩意儿后,就猜测这玩意儿能够形成天体——当然了,真实情况肯定没有这么随意,这种模型的推导主要和简并理论有关系。

接着在朗道之后。

兹维基也就是提出暗物质概念的那位大佬,也提出了一个中子星模型。

兹维基的中子星模型的准确率就非常高了,在模型本质框架上都要领先于朗道,甚至直接提出了中子星是超新星爆发的产物和能源的判断。

如果单纯截止到这里,那么中子星概念的提出归属其实是比较清晰的:

朗道最先提出了文字概念,兹维基提出了正确框架,这种事儿在物理学界上很常见。

但在1939年2月15日的时候,奥本海默突然参了一jio。

当时奥本海默和沃尔科夫在《物理学评论》发表了一篇关于【大质量中子核】的论文,也是公认的中子星模型的数学框架。

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
《走进不科学》 最新章节第七百一十四章 目标是星辰大海!(下),网址:https://www.bqg22.org/247/247556/719_2.html